热烈祝贺徐州市玉皇宫网成功上线!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鏂囧鑹烘湳
 
道教文学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4/14 阅读:2344次 【字体:

道教文学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内容的各种文学 作品。此类作品既见于《道藏》内,又见于《道藏》外。其作者既有道士,又有文人。 从总体上看,道教文学可分为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诗词、道教戏曲四大类。 散文 《道藏》五千多卷经书,大半属于道教散文。另外,在其他许多中国古代丛 书,诸如《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均收有不同数量的 道教散文作品。按体裁分,道教散文包括议论散文、叙事散文、赋体散文三种。

  道教议论散文是阐述道教教义的一种文学体裁。由于道教乃以先秦道家为母体,列 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学派的散文作品逐成为道教散文之祖。道教创立之初,教派领袖一 方面号召信徒们学习先秦道家典籍,另一方面又亲自动手创作散文作品,以建立教义, 弘扬道法。为了使信徒们便于理解,早期道教议论散文大多采取语录体形式。如《太平 清领书》基本上属于语录体散文。作者既摘录前贤语录,又收集流行于民众中的口头语 言,然后加以整理成书。后来,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对话的成分逐渐减少,最后形成 了一种以阐明道义的畅玄体散文,这在魏晋时期已略见端倪,隋唐之后更有大发展。

  与议论散文形成鲜明对照,道教叙事散文以记述为本。在这种体式中,虽偶有说理 之处,但其主体却是记叙描述,有的篇章则纯粹是描述,从表面上捕捉不到“义理”的 影子。不过,在里层,却往往又寄托着道教的哲理。如白玉蟾的《涌翠亭记》即是如此。 其略云:“嘉定戊寅,琼山白玉蟾携剑过玉隆,访富川,道经武城,双凫凌烟,一龙批 (披)月,憩武城之西,望大江之东,抚剑而长呼,顾天而长啸,环武城皆山也。苍崖 翠壑,青松白石,寒猿叫树,古涧生风,峭壁数层,断岸千尺,翼然如舞天之鹤,婉然 如罩烟之龙者,柳山也。白蘋红蓼,紫竹苍沙,鱼浮碧波,鸥卧素月,琉璃万倾,舳舻 千梭,窈然如霞姬之帔,湛然如湘娥之縠者,修江也。山之下而江,江之上而亭。亭曰 ‘涌翠’,盖取东坡‘山为翠浪涌’之句。观其风物,披其景象,如章贡之郁孤台,如 浔阳之琵琶亭者,涌翠亭也。飞翬际天,倒影蘸水,天光水色,上下如镜,烟柳云丝, 高低如幕……”①在这里,作者根据视线的变更来描述涌翠亭景观。先是交待自身道经 武城的背景,接着笔锋一转,视线由远而近,引出了“涌翠亭”的地理位置,通过“柳 山”与“修江”面貌的勾勒,以烘托的笔法,呈现出涌翠亭沁人心脾的景色。其文辞都 是描述性的,但由于作者是以一个道士的眼光来观赏记述涌翠亭的,故而景色描述的字 里行间又寄托着“效法自然”的思想情趣。另外,还有一些叙事散文侧重于故事的记述, 例如记录某位道士的某项活动,介绍某所宫观的建造变迁情况等等。这类散文作品在道 教经籍中为数不少,除具有相当资料价值外,某些篇章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至于赋体散文在道教经籍中虽然比较少见,但却也别具一格。赋体散文的重要特点 或功能之一就是铺排描写。它适合于道士们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体验和修道生活,所以 一些道教学者也采用了这种写作形式,或以描写炼丹性状,或以铺叙读经感受,等等。 有的作品在标题上明确标出“赋”的字眼,有的作品虽未明言为赋,却仍属赋体散文一 类。如萧廷芝的《读参同契作》,尽管未自称之为“赋”,却具备了赋体散文的铺叙描 写的基本特征。他写道:“复临泰壮夬乾兮,六阳左旋; 女后遁否观剥坤兮,六阴右转。百八十阳兮,日宫春色;百八十阴兮,月殿秋光。 月不自明,由日以受其明;日之有耀,因月以发其光。”②这一段主要是表达作者对 《周易参同契》以“十二消息卦”象征金丹火候事的理解,作者抓住了“日月”的基本 意象,再现金丹火候阴阳升阳的情状。当然,道教的赋体散文也并非都是铺排描写,有 些作品往往将赋体作为明理的手段。《擒玄赋》就是典型的一篇。此篇分《还丹》《道 生一》《道源》《龙虎》《秋石》《河车》《五行》《胎息》《盗机》等节,以介绍修 炼还丹的方法与道理,作者在遣词造句过程中,注意句式的对仗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在 《道生一》一节中写道:“漠漠玄玄,浩浩无边。生自无名之始,发当太一之前。交错 施为,作化物之玄母;氤氲含孕,遂结象于先天。水含其一,火生其二。橐籥动而生风, 阴阳媾而凝地。屯蒙初判,布两曜而创形,昼夜既分,体三才而建位。”③这种句式保 持了六朝时代“四六骈文”的风格,文笔较为优美。

  小说 作为道教文学的一大类型,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正像其他形式一样,道教小说也有一个形成演变发展过程。 从渊源上看,道教小说的孕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仙传说。诸如《山海经》《穆 天子传》一类作品,已有不少神仙传说内容。两汉以降,随着道教的建立和道教活动的 逐步展开,各种新的神仙传说、道人故事不断产生。道教领袖人物为了树立理想典型, 为信徒们提供效法的楷模,遂注意收集整理各种故事传闻,编撰成书。较早的有托名刘 向的《列仙传》,继之有葛洪的《神仙传》,以及不知撰者的《三茅真君传》《洞仙传》 等,都是在这种气候下产生的。从目的上看,作者在编撰此类作品时,尚未有小说创作 的自觉意识,他们基本上采用了史传文学的笔法;但由于其搜集来的素材大多出于民间 传说,本身已带有某种夸张、虚构成分,故而一旦被整理成篇,也就具备了小说的基本 要素。《神仙传》卷二所写吕恭的故事就是一例:吕氏好服食,带一奴一婢入太行山采 药遇仙,随之入仙界。三天后返乡里,仅见旧日空宅,子孙无复一人。经过多方寻找, 最后才找到“二百年后”的后裔吕习。④此篇故事首尾呼应,情节离奇,引人入胜。该 书卷七记叙麻姑仙女下降蔡经家,言东海三为桑田事,也颇带奇幻色彩。作者虽然并未 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划,但因素材本身的奇幻性质,所以,其笔下的神仙人物形象便多 秉异质,栩栩如生。在这类传记体作品中,作者还常常把有关史料同神仙故事汇缀在一 起,重新编排,从而使故事更加完整,情节更为曲折。如流行于六朝间的《汉武帝内传》, 杂采《史记》《汉书》有关汉武帝刘彻求仙的资料,因袭《汉武故事》之框架,将古老 的西王母传说纳于其间,构成了武帝见西王母的基本线索;同时作者又采用了其他许多 神仙传说,遂使作品之层次更为丰富,故事更具有趣味性。在情节推进过程中,作者还 注意到肖像描写、场面描写手法的应用,如西王母出场一段已写得颇有情趣,谓:“二 唱之后,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遥趋宫廷间。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复 半食顷,王母至也。县(悬)投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狮子,或御白虎,或 骑白麟,或控白鹤,或乘科车,群仙数万,光耀庭宇。”⑤在作者笔下,西王母不仅能 飞,而且随从仙人成千上万,其驾临场面颇为壮观。这种气氛的渲染和场景描写,不仅 丰富了故事情节,而且也使神仙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从总的来看,南北朝 以前道教小说基本未脱离“偏记短书”的志怪格局,有些以场所为线索的“地理博物体” 的道教小说甚至还显得驳杂,故事缺乏完整性,其艺术表现手法也较单调。

  隋唐开始,中国小说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出现了传奇小说。一 些道士和奉道文人借鉴传奇家之笔法,创作了道教传奇小说。鲁迅先生指出:“小说亦 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 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⑥就道教小说的发展状 况而言,也是如此。隋唐阶段,描写神仙道士的小说作品大量产生。除了道士本身注意 继续编撰神仙传记之外,许多文人也广泛搜罗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神仙故事传闻加以 创作。例如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谷神子《博异记》中的阴隐客;陈翰《异 闻集》中的仆仆先生;李隐《潇湘录》中的益州老父; 皇甫氏《原化记》中的冯俊、采药民、柏叶仙人;戴孚《广异记》中的刘清真、麻 阳村人;薛用弱《集异记》中的李清;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卢山人等等。在这些作者所撰的故事中,无论是酒徒、园 叟、药贩、工匠、乞丐、胡人、书生、逸人,还是臣僚与豪富,只要虔诚信仰道教,努 力修炼,都会成为有高超道术的神仙。例如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写道士赵知微结庐于 凤凰岭,幽夜练志,有“分杯结雾之术,化竹钓鲻之方”,能使阴霾笼罩的黑夜变成明 月当空朗朗之夜,还能使浓阴駃雨停止等等,⑦颇为神奇。此外,还有一些以梦或历史 为题材的作品往往也通过各种故事情节来表现道教的思想观念。诸如沈既济的《枕中记》、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以梦为框架,宣传荣华富贵乃虚幻不足求的道教人生观,穿插 了道士催梦、解梦以及仙女下降奏乐的种种情节,故事的发展有起有伏,扑朔迷离。再 如唐无名氏《李林甫外传》写一丑陋道士劝李林甫当宰相“慎勿行阴贼”,当为阴德, 广度世人,无枉杀人,如此则三百年后“白日上升矣”。此浸透了道教关于“欲修仙道, 先修人道”的观念。文中还有道士授林甫以竹杖,令其腾空飞行的描绘,具有浓厚的道 术气味。⑧与此同时、唐代道士、道教学者在撰写神仙道人传记时也注意搜奇述异。无 论是《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还是《道教灵验记》都有鲜明的传奇笔法。例如 《道教灵验记》所写《木文天尊验》一节,记叙邋遢道人赴斋会潜入佛殿隐形殿柱的故 事,⑨波澜起伏,有较强的趣味性。唐以降,道教传奇小说继续得到发展。宋代有吴淑 《江淮异人录》、王陶《谈渊》、蔡襄《龙寿丹记》、苏辙《游仙梦记》等,都有搜奇 猎异空气中产生的作品,故多怪异之谈,其故事的梦幻色彩颇浓,并保存了一些特异功 能的传闻资料。

  道教小说的鼎盛时期是元明清三代。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作家们不仅继续创作道教 志怪传奇体作品,而且注意其通俗化的工作,于是出现了为民众讲故事的“话本体”道 教小说。

  究其源,道教话本小说与南北朝阶段流行的“变文”、“俗讲”一类说唱文学作品 有一定的关系。随着讲唱需要的发展,说书人更加注意以情节取胜的问题,他们从古文 献中采撷资料,以当时民众流行的口头语言进行创作。说书的范围很广,神仙鬼怪是其 内容之一。此类作品往往将民间传说系统化,对一些关键性的细节进行加工,以道教的 法术描写警示世人。如《西湖三塔记》《定州三怪》着力描述精灵鬼怪,字里行间笼罩 着浓厚恐怖气氛。在这一时期中,还出现了模拟小说话本之体制进行创作的作品。如冯 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氵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与 《二刻拍案惊奇》。文学史上将五部作品称之为“三言”、“二拍”。此类拟话本小说 题材多种多样,其中亦不乏表现神仙道教思想观念或反映道教生活的篇章。例如《吕洞 宾飞剑斩黄龙》《旌阳宫铁树镇妖》等等。拟话本道教小说往往采撷历史上影响广泛的 神仙故事,将文献资料通俗化,寓教化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历 史知识和对道教掌故的熟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还出现了一大批以道教生活 为题材、以宣扬道教思想为宗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如《封神演义》《吕仙飞剑记》 《四游记》《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等。这些作品或者将道门、民间流传的神仙故 事加以系统化,进一步幻想化,或者借用历史故事的框架以阐发道教信念。此外,还有 一些作品本是用以宣传佛教思想,但其中亦深受道教影响,如《西游记》即是如此。至 于由此衍化而出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一类“西游续书”,则更有浓厚 的道教色彩。

  诗词 这也是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中国是一个诗歌发达的国度。中国文学史上, 诗歌占有很大分量和重要地位。在道教文学中,诗歌数量之多,也是引人注目的。早在 东汉行世的《太平经》中,即可找到有关修身养性的“七言歌谣”。   如该书卷三十八所载《师策文》就是一篇。这篇歌谣在用韵上“句句连押”,可视 为七言诗的雏形。差不多与《太平经》同一时代问世的《周易参同契》则有四言诗与五 言诗的句式。

  魏晋时代,道教诗词的种类随着道教活动的扩大和神仙传说的流播而增加。此时, 用以暗示炼丹方法的七言炼丹诗以及四言咒语诗在道门中秘行。七言炼丹诗的主要代表 作有《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该书企图以人体五脏六腑作为诸意象联结的链 条,通过对各脏腑神明形象的描绘,以唤起修习者的内在感觉图像,达到内炼金丹的效 果,但作者又怕“泄漏”天机,故又大量使用隐语,如以“娇女”指代耳朵,以“重堂” 指代喉咙、以“灵台”为心脏等等,行文具有臂喻、隐喻的特性。至于咒语诗尽管比较 缺乏语言的修饰,但却注意气氛的渲染。像《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二所载《三天真王 说清除瘟疫星宿变度神咒》,描述五帝及天兵天将各执兵器绞杀妖精的场面,颇有战斗 的火药味。AB当然,就文学的艺术手法角度考察,无论是七言炼丹诗,还是咒语诗,都 比较缺乏艺术感染力。与之相比,游仙诗的艺术造诣则略高一筹。所谓游仙诗即是一种 歌咏神仙漫游之情的诗歌作品,其体裁多为五言,句式不一。魏晋南北朝间,不仅道士 作游仙诗,许多著名的文人也创作游仙诗,如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还有嵇康、阮籍 等也有各自的作品行世。此外,这一时期,随着道教斋醮法事的开展,道门中还注意创 作仙歌道曲词,配乐演唱。有些仙歌道曲的体式还为文人们所雅好,如步虚词即是其中 之一。步虚词属乐府文学,唐代吴竞《乐府古题要解》称步虚词为“道家曲”,“备言 众仙缥缈轻举之美”。AC步虚词一般为五言十首,演唱时依八卦九宫方位,绕香案“安 徐雅步,调声正气”,循序而歌,以象征天上神仙绕“玄都玉京山”斋会之情景。供演 唱用的步虚词主要见于《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五《步虚解考品》,AD还有收入《洞玄 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的《空洞步虚章》,也在道门的斋醮法事中广为应用。文人创作 步虚词之杰出者,首推北周之庾信。他的十首此类作品模拟道门步虚之韵律,且有重辞 采、工对仗之特色。如第一首“混成空教立,元始正涂开。赤玉灵文下,朱陵真气来。” AE遣词造句既能化用古书典故,又进行了一番锤炼。与步虚之类仙歌道曲存在着一定关 系的“玄歌”、“变文”,在唐前也为道门传法布教服务。今所见敦煌写本《老子化胡 经》卷十即收有玄歌、变文若干首。玄歌即“玄道”之歌;变文则是演述神变之事的一 种体式,玄歌、变文可咏可唱,前者一般为五言,后者则多为七言,融叙事与描绘于一 体,且有故事性,语言较为通俗,故易于民间流行。

  南北朝以降,道教诗词勃兴,不仅一般能文之道士热心诗词创作,而且许多文人也 运用诗词体裁以歌咏道事。从隋唐诗人王绩、王勃、张九龄、李白、李贺、李商隐等文 集中都不难找到反映道教生活、创造神仙境界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天才诗人, 李白自少年起便仰慕道教。他与上清派道士司马承祯、吴筠结方外之游,“与霞子元丹, 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同栖烟林,对坐松月”AF。由于同道士的特殊关 系,李白不仅熟悉神仙典故,道教教义,而且运用超凡的想象力以描绘仙人风姿。当他 游泰山时,仿佛看到了“玉女四五人,飘飘下九垓”;AG在恍惚之中,他“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AH他登山观赏自然景色,脑海中不仅出现了仙人神女之遨游情景,甚至 出现了攀上织女织布机的幻觉,足见其怀仙遐思感情的真挚。在老庄道教思想影响下, 李白不仅养成了傲岸清高的个性,使其作品具有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而且还对自己所 熟悉的道人生活进行独特的艺术表现,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道人形象。他的《赠嵩山 焦炼师》一诗描写了游行若飞、倏忽万里的女道人,运用了譬喻、对偶多种修辞手法, 将仙话典故与奇特的想象结合起来,作品充满了浪漫气息。AI此等作品在李白文集中可 谓比比皆是。

  例如《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元丹丘歌》《题随州紫阳先生壁》等表现了 男女道人的生活情趣,意象飞动,颇有传神处。李白之后另一位唐代大诗人李贺也写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神仙诗。如《兰香神女庙》以道教神仙传记中关于仙女杜兰香的记载为 素材,结合观庙感受,以崇敬心情描写了杜兰香的美貌,通过庙外幽静景色的铺陈和上 下飞翔的“弄蝶”的衬托,使一位仙女的形象跃然纸上。AJ还有《梦天》一诗把丰富的 想象与道教神仙故事编织在梦境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像这样的诗作在唐朝不胜 枚举。

  唐代的许多大诗人积极创作神仙诗,宋代的为数不少的诗人也是如此。两宋三百多 年中,诗人灿若群星,在众多诗作中,回旋着一股股的仙风道气。从西昆体诗人到江西 派诗人,从陈与义到文天祥,都或多或少地写下了神仙诗。大诗人苏轼歌罢“大江东去”, 也吟唱《宿九仙山》,力图通过神仙境界的描绘以排遣心中之苦闷。他的《读道藏》一 诗不仅描写了太平宫中道藏的安放与保管情形,而且结合道教修行法式的叙述,表达了 自己读书的体会。AK他还根据自己与道人接触的经历,创作了《张先生》《送乔仝寄贺 君六首》等意境清新的作品。宋代的另一位大诗人陆游也写了一些表现道人生活的作品, 例如《钟离真人赞》《钱道人赞》《幽居》等,他在隐居山林期间写了许多表现游山玩 水、修道炼丹情趣的诗,如云:“江上穷秋日,庵中独夜时。丹灵欧竖子,神定出婴儿。 粱熟犹余梦,柯摧未毕棋。神仙元可学,往矣不须疑。”LB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对 玄道的感悟思絮。

  事实证明,唐宋时期,诗人们对道教生活是关注的,对道教神仙故事的应用也是颇 为娴熟。所以,唐宋诗中有大量的表现道教理想世界,描绘道教神仙胜境,反映道人生 活的作品。再看与唐宋诗有密切关系的“词”这一文学奇葩,我们仍旧可以发现其中所 具有的道教蕴含。首先,有相当一部分词牌之得名即起于道教的有关神仙故事或成语、 俗语和掌故。不论是《瑶池宴》《解佩令》,还是《华胥引》《献仙音》,其背后都有 一段生动多趣的仙话。根据清康熙五十四年刻印的《钦定词谱》所罗列的词牌进行分类 统计,可知出于神仙故事或与道教活动有关的词牌至少有四十二种,足见词的诞生的确 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次,从词的内容看,亦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作品潜藏着深 刻的道教思想,融汇着神仙故事、道人神迹。在晚唐五代词牌声调与主题基本上是吻合 的。道教词也是如此。例如温庭筠之《女冠子》:“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寄 语青娥伴,早求仙。”LC这首词以道姑为描写对象,作者通过窈窕身段的刻划,表现道 姑的娇态,其本事与《女冠子》这一词牌一致。再如苏东坡的《鹊桥仙·七夕》将缑山 仙人传说与牛郎织女传说结合起来,以银河之微浪象征行程之艰难。在这里,“七夕” 的主题与“鹊桥仙”之词牌也是相一致的。LD随着词的发展,主题与词牌声调表现出不 相一致的情形;但是,即便如此,反映道教生活、散发神仙胜境奇丽风光的词作仍是林 林总总,琳琅满目。无论是晏殊的《珠玉词》、柳永的《乐章集》、黄裳的《演山先生 文集》,还是周邦彦的《清真集》《片玉集》都可以找到此类作品。像黄裳的《瑶池月》 以自己“幽怀逸思”之所见,表现道教存想炼气的境界,具有一种理趣与情境交融的艺 术氛围。

  在道教诗歌天地中,还应该叙及的是“道情”。按照传统分类法,道情入散曲之列, 为乐府歌词之一种,故《太和正音谱》将其与步虚词并列。道情多为游方道士所演唱, 其言辞较通俗,所以能在民间流行。历史上有许多道士曾利用“道情”形式来宣传教义, 表达自己的修道感受。考《张三丰全集》卷三中有《道情歌》一首,《无根树道情》二 十四首,《四时道情》四首,《青羊宫留题道情》四首,《五更道情》二十五首,《九 更道情》九首,《叹出家道情》七首,《天边月道情》九首,《一扫光道情》十二首。 道士写的“道情”不拘一格,或七言,或四言,或杂言,重在以通俗语言点破玄机,启 人了悟。如张氏之《道情歌》所云:“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 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LE用语明白如话,却有一种感召的力量。明清之际,随着道 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情也为民众所喜爱,一些文人也仿道情之体作诗,如徐大椿作有 《洄溪道情》一卷,郑燮作有《板桥道情》一卷,袁学澜作有《柘湖道情》一卷,其声 调婉转,情理融通,别具风味。

  戏曲 在道教文学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过去,文学界尚未有人使用“道教戏 曲”这一概念,但类似的概念却早已有之。明代戏剧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戏 分为十二科,第一科为“神仙道化”,第二科为“隐居乐道”。这两科之所谓“道”即 隐遁修真、神化度人之道。道教戏曲的概念乃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概括抽象提出的。它是 以修炼成仙或隐居乐道为主导思想的。

  道教戏曲的发端当在元代以前。宋代的“优伶箴戏”有许多道、儒、释演说经旨的 内容,可视为道教戏剧的萌芽。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记载,金代流行的 院本戏曲甚多,其中属于道教方面的有《庄周梦》《瑶池会》《蟠桃会》。至于南戏中 的传统剧目尚有《老莱子斑衣》,此亦出于道教的神仙故事,足见元代之前已有道教戏 剧行世。不过,其鼎盛时期是元朝。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元杂剧至少有四百种, 就其题目、正名来看,属于道教戏曲一类的至少有四十种,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明代 臧懋循所编《元曲选》,收录了九十四种元人的作品和六种明初人的作品。今人隋树森 于本世纪60年代又据脉望馆抄校本《元明杂剧》等资料,成《元曲选外编》,收入元杂 剧六十二种。在这两部作品集中属于道教戏曲的有《陈抟高卧》《岳阳楼》等十七种, 亦约占流传总数的十分之一。从题材与思想上看,道教戏曲的类型可分为:传道度人、 点化精怪,断案明戒、隐居修真。 传道度人是道教戏曲中的重头戏。最有名的是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该剧 的宗旨在于表现全真道祖师钟离权通过梦的形式来度化吕洞宾,告诉世人出世超凡、皈 依大道的全真旨趣。作为一条主线,梦贯穿了全剧。钟离权在煮黄粱饭时,让吕洞宾在 梦中享受荣华富贵,又让他在梦中体验一下酒色财气的牵累,然后又让他经历一番罢官 和发配沙门岛、颠沛流离的过程。等到吕洞宾从梦中醒来后,钟离权便针对梦中诸事启 发吕洞宾要明了人生虚幻的道理。经过这一番梦事和钟离权的启迪,吕洞宾终于了悟大 道,遁入玄门。LF当然,道教神仙启人悟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采取的则是灾难谴告,即让主人公经过一番灾难,遭受痛苦,然后才晓之以道教大义。 但不论是哪种方式,作者创作此类戏剧作品乃是要宣传道教神仙信念,警示世人不要被 凡尘事迷了本性。

  与传道度人密切相关的是点化精怪。从宏观的立场出发,道教认为神仙的来源有多 种途径,精怪经过一定时间的修炼,在仙人点化之后也能长生成仙。这种观念也成为道 教戏曲作家们的指导思想,故而有一些作品便以点化精怪为主题,如《吕洞宾三醉岳阳 楼》即是。该剧写吕洞宾成仙之后,领师父之旨,从天而降,到岳州的岳阳郡点化柳树 精与梅花精。在吕洞宾的指点下,这两个精怪行善积德,终于转世投胎为人,累积阴功, 脱离“六道轮回”。LG像《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之类戏剧作品常常采取拟人化的手法, 让精怪也和人一样有思想、有语言,通过情节的推进,劝人为善,具有明显的道德教化 色彩。

  道教戏曲另一重要题材内容是演述神仙断案故事,从而宣传道教天条戒律。如《张 天师断风花雪月》便是如此。该剧以桂花仙子思凡与书生陈世英相会为开端,继而写陈 世英得了相思病之后,张天师如何作法审理桂花仙子犯天条戒律的事。在作品中,张天 师命令天上“直符神将”将有嫌疑的荷花、菊花、梅花、桃花、封十八姨、雪天王之魂 一一勾出审问,最后才弄清是桂花仙子下凡,致使陈世英得相思病,作品反映了道教戒 律实施的一些情况,其“纲常名教”的观念也较明显。

  除了上述三种之外,道教戏曲还注意表现道人的隐居修真的生活情趣。这方面的代 表作有《西华山陈抟高卧》。作品演述华山道士陈抟不贪名利、专心修行的故事。宣扬 了道教关于“清静”、“寡欲”、“不争”等教义思想。

  总之,道教文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 上一条新闻: 没有了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返回上级新闻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 徐州市玉皇宫 地址:中国●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南郊四堡 玉皇宫 COPYRIGHT 2016 
    电话:0516-85039395 13376237797 技术支持:徐州市玉皇宫